2012年3月3日星期六

【新紀元】林書豪 美國夢的東方元素(三)

「準牧師」林書豪的啟迪
文 ◎ 王淨文

「林來瘋」的突然颳起,令球迷驚喜,也讓人震驚。假如不是因為傷病無人上場,坐了兩年冷板凳的林書豪差點被逼得去當牧師。林書豪帶給不同的人們以不同的驚喜,從東方元素到美國夢,再到信仰追求,每個人從他的故事中都得到了啟迪。
東方元素在西方世界的光彩
從籃球場上的表現看,主打控球後衛的林書豪之所以成功,除了高超的三分球技外,協調球隊使他成為了球場的核心樞紐。尼克隊的隊友斯塔德邁爾曾這樣讚美林書豪:「他就是球隊的軍事家孫子。」
打球就好比打仗,《孫子兵法》如今不光是西方軍事學院的必讀經典,也是西方商業管理院校學生常讀的書籍。如何發揮團隊精神已經成為商業管理的重要課程。人們常說中國人缺乏團隊精神,「一個中國人是龍,兩個中國人就是蟲」,其實這是個謬誤。

《孫子兵法》不只西方軍事學院的必讀經典,也是西方商業管理院校學生常讀的書籍。圖為《孫子兵法》譯本竹簡,為河濱加利福尼亞大學藏書。(維基百科)

在中國古代,「捨車保帥」的道理婦孺皆知,「士為知己者死」,「上下同欲者勝」,「罪己以收人心」、「以身先之,以道御之」,「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並建聖哲」,「引之表儀」、「選賢任能」、「問病吊恤」等團隊管理的理念,比今天的NBA提前了幾千年開課。
深受中華傳統理念薰陶的林書豪,無論場內場外,都把這種華裔風采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溫和謙卑、誠懇真摯、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仁義禮智信」特色,哪怕是在最激烈的球場上,他那種東方君子形象也深受西方人的喜愛。
留意近年來走紅的好萊塢大片,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具有東方元素的影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無論是《藏龍臥虎》還是《功夫熊貓》或《阿凡達》,美國精英們在探索新的力量源泉,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令現代社會的人們心馳神往,儘管目前人們還在很朦朧地探索著,但東方元素的美麗已經展現出迷人的光彩。
如果說很難從一個華裔球員身上看清中國傳統文化的光彩,那前不久被譽為「世界第一秀」的美國神韻藝術團的精湛演出,就堪稱是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盛宴。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帶人走過五千年的滄桑歲月,飽覽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風趣的形容,「林來瘋」是要把更多從不走進劇院的球迷們,鬆鬆土,換換腦,把他們也吹進中華文化的殿堂,重新認識目前正在興起的「中國熱」。
華裔美國夢的新鮮版
林書豪在NBA的閃亮登場,也是美國夢的再一次完美體現。人們常用「唐老鴨」來比喻美國精神,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直到最後取得成功。無論是剛剛離去的賈伯斯,還是非常喜歡林書豪的奧巴馬,或者是不愛球賽的比爾蓋茲,他們的故事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默默無聞、堅守信念,最後一舉成名」,林書豪的黑馬故事依然蘊含了這樣的玄機。
望子成龍是中國父母的心願,哈佛小子的故事無疑給「虎媽」、「狼爸」的傳說增添了不同的色彩:用信仰去感化孩子,從傳統中華文化的甘露去滋養孩子,可能是比懲罰更有效的育子心得。
球場是肢體藝術的展示廳,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曾有王治郅、巴特爾、孫悅、劉偉、姚明等人在NBA打球,如今只有易建聯還留在小牛隊打替補。2月19 日人們原以為還有場「林易大戰」,但由於「戰況吃緊」,易建聯始終沒有上場的機會。阿聯稱他的努力還沒有得到回報,不過有評論說,阿聯始終沒有真正融入到球隊中,何談發展呢?
很多華人在海外是技術尖子業務行家,但少於被提拔到管理層,不過這只是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局限性,如今像林書豪這樣的第二代華人移民,他們不但能融入西方社會,還能在主流社會中充當要職。只要他們能把中國人的謙和友善、敢於擔當責任,無私公正、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等優秀品質發揮出來,他們就能成為各自範圍裡的領袖人物。
「與神同在」的體壇明星
前兩天姚明對記者感嘆:真沒想到林書豪能打得這麼好,言外之意林以前的水平並不怎麼樣。的確如此。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2月4日之後,那個盔甲下的中國小夥子就一下子判若兩人呢?假如說NBA只是再出了一個「小飛俠」科比(Kobe Bryant)或籃球明星喬丹(Michael Jordan),林書豪的名字也不會被叫做「林來瘋」(linsanity),假如林書豪只是一個美國夢的再現,哪一個美國英雄也很難成為「林國際」(linternational)。如今全球各地不喜歡籃球的人都在談論林書豪,這背後有什麼玄機呢?
簡單地說,神來了,神就在我們身邊,虔誠信神的人是能最先體察到這點的。「與神同在」,「為神的榮耀而打球」,這是林書豪有別於所有明星的最大區別。
他說過:「我想進NBA,是因為我可以利用全國電視轉播和媒體來宣揚我的信仰,來講神在我的生命中為我做了多少。」「有幾場球我覺得打得很好,覺得上帝在控制我。……我記得我在球賽後打電話給我哥哥,他問我是怎麼做到的,我說我不知道,我只覺得是神在掌控我。」
能聽懂中文但更習慣用英文表達的林書豪一直強調,信神讓他獲得了心靈的「Peace」安樂。儘管他還有人身,很多時候還不能把握好自己,但他在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對信仰的堅定,不斷向神要求的標準靠近。困境中他依然「學習依賴上帝的意旨和祂的恩典,就是要滿足於祂給我安置的環境,如果不順利,我必須明白神有個更完美的計畫。」哪怕外界掀起驚濤駭浪,內心依然平靜快樂,這種有神靈護衛、關懷的感受,是不信神的人無法想像的美好。
神就在我們身邊
哈佛小子林書豪的NBA成功祕訣在於他虔誠地信神,最後得到神賜予他的榮耀。這話雖然很難讓14億中國人一下子接受,不過時光倒流一百多年,林書豪的信神是能夠引起中國人共鳴的。
中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三教並存,相得益彰。聖者曰:修煉主要有佛道兩大家,儒教修煉到極高層次上是歸為道家的,而西方有許多宗教修煉到高層次上之後,它是歸為佛家的,是屬於佛家體系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人比較容易有信仰,他們容易相信基督教或佛教或道教,因為這些信仰的本質內涵是相通的,宗教形式的不同只是外在的差異,敬神、修己的內涵是相同的。
神是慈悲的,總是不斷點化那些迷戀於外在形式而迷失了內在實質的人們。當年耶穌來到人間時,上帝告訴祂的子民神已來到,但迷於宗教的人們不識真神,結果幾千年來人都還在償還把神釘在十字架的過失。這次神又在慈悲點化人類了。
早在2001年4月20日的穀雨天,黑龍江省建三江農墾局七星農場車隊61歲的退休職工劉學順家養的鵝生下了一個帶字的蛋,妻子高中琴是一位基督徒,她認得上面四個字是:「神已來到」,在蛋的一端尖部還有一個「王」字。消息傳開,幾天裡就有三千多人前來驗看,當地電視臺聞訊前來錄了像,最後肯定這個蛋不是人工所為。
如果說「藏字蛋」不會說話、難以讓人相信的話,那這次林書豪的心聲就是真切地告訴人們:這世界是有神的,而且神就在我們身邊。要想得到神的指引,就應純化我們的心念,當我們自己達到標準後,神就會把神蹟帶到我們身邊。◇
本文轉自264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66/index.htm

【新紀元】林書豪 美國夢的東方元素(二)

借鑑林書豪 紀政盼文武兼備教育體制
文 ◎ 趙芷菱、韓婕

紀政認為,運動使人頭腦靈活,加上培養運動家的精神,所以每個運動員都應該品學兼優,是社會及年輕人的典範。(希望基金會提供)

父母來自臺灣的哈佛小子林書豪文武雙全,用智慧打球,成為NBA最閃耀的新星。「飛躍羚羊」紀政表示,運動員本應是德智體群兼備的典範,希望藉由林書豪成功的例子,扭轉「運動員頭腦簡單」的偏差觀念,建立健全發展的教育體制。
林書豪的成功之所以被稱為傳奇,不僅因為他球打得好,而且學習也頂尖。他畢業於常春籐名校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儘管高中時代被評為加州年度最佳球員,他卻沒有得到任何高校的籃球獎學金,完全是憑借4.2分的GPA(平均分)成績和超高的SAT(大學入學考試)分數躋身哈佛大學。
在哈佛校隊的期間,林書豪累積了總得分1483分、487籃板、406助攻、225個抄截的成績。當時的表現也被認為是僅次於約翰.沃爾(John Wall)的年度最佳控衛。最終,他成為哈佛50多年來唯一打上NBA的球員,是第一個成為NBA球隊首發後衛的華裔球員。
曾打破多項世界紀錄、臺灣之光「飛躍的羚羊」紀政對《新紀元》表示:「以我的角度,我最想談林書豪令人敬佩、我認為更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文武雙全』;臺灣視林書豪的允文允武為『特例』,但我要說,那應該是『常態』,天下沒有腦筋笨的運動選手,只有沒養成讀書習慣、讀書紀律、不懂得規畫時間的運動選手,林書豪能做到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
事實上,紀政本身也是臺灣文武雙全的代表人物。從小學開始、到大學、留學美國,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紀政,是中華民國在奧運會上奪得第一枚獎牌的女運動員,多次破、平世界紀錄,所獲獎項不勝枚舉,曾被美國媒體評為「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德國報紙稱之為「東方飛躍的羚羊」,希臘報界喻為「黃色的閃電」,她還曾經擔任過三屆立委、2010年起出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至今。
在長人如林的NBA,林書豪沒有過人的體能,但他用智慧打球。他知道何時該如何贏球,他擁有贏球的智慧。他助攻率高,注重團體合作,不彰顯自己,贏球功勞歸於神與隊友;謙虛自省,未被突然而來的順遂迷失方向。
紀政認為,運動員的功課都應該是非常好的,加上培養運動家的精神,所以品德也都是非常好的,每個運動員都應該是社會及年輕人的典範。然而,為什麼會被貼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標籤呢?「這都是錯誤的觀念使然。」紀政說:「運動可以活躍大腦,讓人變得更聰明。」
臺灣的體育要如何才能迎頭趕上?紀政不假思索地說:「復古!回復到1962年我18歲在臺灣當選手時那年代,當時的全國性或大型的體育競賽,得獎的學校,往往都是數一數二的名校,體育好、功課自然也會好。」
她表示,希望藉由林書豪成功的例子,扭轉「運動員頭腦簡單」此一偏差觀念的政府及民眾,建立健全發展的教育體制,這是她多年以來的期盼、一直在宣揚的理念。◇
================================================================
北京尷尬 林旋風帶來的反思
文 ◎ 孫芸

2012年2月19日,小牛隊7號球員Lamar Odom及20號球員Dominique Jones對林書豪(中)採取包夾戰術,林書豪試圖突破重圍。(Getty Images)

林書豪在美國頻頻發光發熱,也在大洋彼岸同為中華民族子孫的中國大陸掀起旋風,並反思「假如林書豪出生在大陸」會如何?不過,大陸官方並不加入「林來瘋大合唱」,電視網路也不轉播林書豪的比賽,讓外界紛紛猜測其中原由。
林書豪滿場跑 易建聯坐板凳
在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裡,自姚明退役後,還有一名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大陸球員易建聯。當眾多大陸籃球粉絲翹首以盼NBA比賽中的「林易對陣」時,卻沒有如期上演,原來是易建聯整場都坐冷板凳。
2007年就司職NBA的易建聯是NBA標準流派:七尺高,通過選秀艱難加入,但是被證明令人失望。2月20日,在易建聯所在的上屆冠軍小牛隊與尼克斯的較量中,易建聯甚至沒有得到哪怕一分鐘的出場時間,而林書豪則幾乎打滿全場。以28分14次助攻的成績拿下總冠軍球隊。《經濟學人》對此發表評論文章說,輸得更多的是中國的軟實力。

大陸籃球粉絲翹首以盼NBA比賽中的「林易對陣」沒有如期上演,易建聯整場都坐冷板凳。圖為易建聯在2011年9月22日武漢的亞洲籃球錦標賽。(AFP)

假如林書豪出生在大陸
該評論說,林書豪絕對不可能由中國的舉國體育制度培養出來。最直觀的身高問題,林書豪191公分的高度,以籃球標準來說偏矮,而林書豪的父親169公分,他可能都進不了中國籃球少年隊,更進不了國家隊的預備班。
而且,大陸舉國體制下的唯金牌論,不惜一切代價的讓運動員拚成績。因此,林書豪的父母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會允許林書豪接近中國的體育官僚機器。這個機器只關心他們未來能否贏得獎牌,至於孩子教育則漠不關心。如果林書豪受傷或者退役,他也就失去了受到精英教育的機會,那他還有未來嗎?
此外,中國體育機制中蔓延的腐敗也會讓父母們退避三舍——陸俊這位中國足球曾經的「金哨」,最近因涉足大型比賽造假醜聞而被判刑入獄。可以理解,大多數的中國家長為什麼更願意讓孩子專注於學習和考試。
而在美國,擅長體育可以獲得獎學金和特招等渠道,為孩子們打開通往精英教育之門。美國NBA選秀只收大學畢業生,每年6月下旬,NBA都會選秀,有籃球天賦的大學生以此途徑走進職業生涯。美國大學體育聯盟(NCAA)是NBA重要的人才輸送地。不過對學生都有最低分數限制。這也是美國軟實力一瞥。
林書豪風靡大陸 北京當局尷尬
曾經隨著姚明一起「退役」的中國籃球迷們又興奮地回到NBA,追逐著林書豪的每場比賽。不過,中央電視臺不播放林書豪的球賽。媒體分析,有幾大原因讓林書豪的光芒或使北京當局感到狼狽。一是,他非常公開地說自己是基督徒,而共產黨對於任何宗教色彩都非常恐懼;二是林書豪的臺灣背景,場上揮動的青天白日旗或令官員不舒坦;三是林書豪不是一名中鋒或前鋒,那是中國大陸向NBA輸出的主要類型;第四,林書豪從籍籍無名一躍成為耀眼明星,還是最富盛名的美國大學之一哈佛畢業的,體現中美兩國不同的培養路線。
據悉,林書豪已經選擇代表中華臺北隊出戰,中國男籃錯過了這名冉冉升起的年輕球員。早在林書豪帶領哈佛大學在NCAA闖出名堂時,已經引起中國籃協和中華臺北籃協的關注。之後都派人接觸過林書豪及其家人,希望日後他能為代表自己協會征戰國際賽事。不過中國不允許公民擁有雙重國籍,所以只好作罷。
或許就是這種「酸葡萄」心理,官媒中新社在尼克斯隊輸給黃蜂隊後發出一篇「評論報導」,題目是〈林書豪失誤頻頻回天乏力,浮誇「瘋」宜收斂〉,稱林書豪「飄飄然」的邏輯是:只要林書豪「冷靜地思考未來的職業生涯」,就可以「讓所謂『林瘋』的『浮誇風』暫時收斂一些」。
然而,美國之音的報導反駁說,林書豪是在用其「戰績」來征戰球場、征服球迷乃至所有迎風歡呼的大眾的,同他自己是否冷靜思考自己的未來並無關聯。
事實是,在結束對黃蜂隊的比賽後,林書豪的確流下眼淚。他說,他考慮了自己的未來,實在不行就到海外打球,甚至可以放棄,關鍵是要有個良好心態。林書豪在接受採訪時一直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非常得體。他從來都把榮譽歸功於上帝,歸功於其他球員,總在深刻剖析自己的不足。
林書豪宗教背景PK北京無神論
外國媒體特別觀察到,這個「林來瘋」(Linsanity)現象最讓北京政府尷尬的不是因為他被稱為「臺灣之光」,而是他虔誠的基督教信仰。
對信奉無神論的中共統治者來說,林書豪的宗教信仰不可容忍,林書豪的賽後感言中充滿了自然流露的對神的敬仰。雖然中國有數千萬基督徒,北京也認可一些教堂存在,但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對於地下教會中共從來都是堅決打擊。
中共在自己的黨員和機構中禁止宗教,在體育體制中也不給信仰留下位置。中國的運動員不會為自己的天賦而感謝上帝;他們會感謝教練、感謝黨領導,但是感謝主?別想,或許還會因此遭到迫害。
在林書豪當選為NBA周最佳球員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則報導揭示了官方審查人員淡化其宗教信仰的證據。一名紐約市民說:「我很喜歡他稱讚自己球隊、讚美上帝的做法。」但這句評論的中文字幕只是「我很喜歡他稱讚自己的球隊」,提及宗教的部分則被抹去,《金融時報》報導。包括《新華網》在內的中國媒體,在轉述林書豪及其母親的訪談內容時,都精心刪除了提到上帝和信仰的段落。
然而,人們相信,是信仰神給了林書豪力量,同時也是美國體制和價值觀造就林書豪的奇蹟,中國傳統文化給了林書豪精神內涵。◇

【新紀元】林書豪 美國夢的東方元素 (一)

【大紀元2012年03月03日訊】(本文轉自264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你今天『林來瘋』了嗎?林書豪神奇表現不斷,漏看就可惜了!」

就在2月4日之前,還沒有多少人知道美國華裔林書豪是誰,然而,到2月20日,在Google上搜索「Jeremy Lin」(林書豪英文名),可產生超過5億個詞條,輸入漢字「林書豪」,可得到2千多萬詞條;「林書豪現象」已經屬於世界,風靡全球。
聚焦林書豪,他的身上集中太多讓人備感興趣及「不可思議」的特徵:「踢來踢去」的板凳隊員一夜間成為籃球巨星、相對瘦小的身軀挑戰最具力量型的美國籃球,並成為球隊靈魂人物、從小接受美國教育但有著臺灣背景、被視為頭腦簡單的籃球明星卻來自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無不讓人為之好奇和著迷。
猶如好萊塢、迪士尼大片中的典型美國英雄具備的特徵,林書豪一直想在NBA籃球界立足,卻曾掙扎在金字塔最底層,備受質疑冷落;他默默無聞,屢敗屢戰,但他堅守心中的信念,最後一舉成名,成為百年來追求美國夢的英雄之一。美國社會能締造這樣的神話,蘋果的賈伯斯、微軟的比爾蓋茨、雷根總統等等,都是經典美國夢偶像,美國精神就是由這一個又一個美國神話組成,今天林書豪在具備經典美國夢偶像特質的同時,兼備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謙卑、內斂、自律、堅持不懈、成就他人。中華元素使林書豪成為當代流行美國夢的新標誌。
讓我們追隨林書豪的成功之路,探求背後的深遠文化淵源……
哈佛小子的NBA祕訣
文 ◎ 華明

2月20日尼克隊對抗籃網,林書豪繳出21分、9助攻、7籃板的全能表現。(Getty Images)

在一片不看好聲中,林書豪從「板凳隊員」一躍而成閃爍的美國職籃NBA明星,締造了榮耀,已經不止籃球界,全美國、特別是華人世界為之瘋狂,堪稱絕世經典。「上帝以一個神祕的方式創造了奇蹟。」這是林書豪對自己突然走紅的註解。
就在2月5日前,林書豪(Jeremy Lin)還是個默默無聞的NBA尼克斯隊的「板凳」隊員,2月10日還可能解約,然而因主力球員有傷不能上場,教練情急之下,在2月5日對陣籃網時,推上林書豪,就此一發不可收拾。林書豪的傑出表現震驚全球籃壇,被稱為NBA傳奇。至今「林書豪現象」還在延燒。
美國媒體甚至為他瘋狂造字——「linsanity」(林來瘋)、「linpossible」(林可能)、「Lincredible」(林驚奇)等,這些造詞標語被大批追看林書豪比賽的球迷們高舉著,為他加油。林書豪的姓Lin也被妙譯為讚美之語:「Legend in New York」(詞首字母分解了LIN的三個字母),意為「傳奇在紐約」。CNN為他做焦點新聞,《紐約時報》專訪他的祖母和伯父,《時代》雜誌和《運動畫刊》選擇他為封面人物。林書豪連續佔據ESPN和NBA官網頭條,這一切的瘋狂讚美與鼎力宣傳堪稱史無前例,甚至讓媒體在亢奮了半個月後而產生詞窮窘狀。

體育館內觀眾席上華裔球迷手舉支持林書豪的標語「無論發生什麼,都支持林」,「17號當我的知己」。(攝影:周月諦/大紀元)

盤點林書豪創造的奇蹟:一個年薪僅76萬美元的草根球員率領紐約NBA尼克斯隊取得七連勝;NBA生涯頭五場首發總得分超過過去至少25年中任何一位球員;在全球運動員個人市場價值排名中,林書豪最短時間竄升至1400萬美元,高居體壇第六位;當選NBA最新一期「周最佳運動員」;「哈佛小子」、「紐約之子」、「臺灣之光」,他曾經成長的地方都以他為榮。
美國總統奧巴馬力讚「林書豪的爆發是一個偉大的故事」;NBA總裁史騰稱他的表現是個「奇蹟」,是NBA的神話。NBA明星斯塔德邁爾則將其比作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家孫子:「球隊的表現非常出色,特別是Jeremy Lin,他就是球隊的軍事家孫子。」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等名流都成為林的粉絲。


「豪小子」林書豪近來的表現,連NBA的總裁史騰都稱是「奇蹟」,是NBA的神話。(Chris Trotman / Getty Images)

「從林書豪故事中,你學到什麼?虛懷若谷,知足感恩,別忘了成功總有幾分運氣;照亮你週遭的人,他們會永遠感念;磨槍練劍絕不虛耗,成功無快捷方式;人們喜歡真誠不虛矯的人,而不是總想模仿別人的人;機會來臨時,牢牢把握……」富比士網站做了上述總結。
2月23日,尼克斯88:102慘敗給邁阿密熱火,美國媒體毫不留情,直指這是林書豪表現最差一役。林書豪被熱火嚴加看管,有如上了緊箍咒一般施展不開,八次失誤六次出現在上半場。顯然,在成名之後,林書豪已成為籃壇各隊嚴加防範的焦點,如何繼續NBA傳奇,對林書豪來說,將是個嚴峻挑戰。24日,他破例入選NBA明星賽的新秀賽而再次成為聚焦點。
神助林書豪創奇蹟
人們注意到,林書豪每次上場前,都有一個固定的準備動作。最新出版的《時代》甚至圖文詳解了林書豪和隊友蘭德禮.菲爾德斯每場比賽獨特的翻書開場儀式,這是兩位虔誠基督徒的奇特禮拜方式。
《時代》介紹這一過程:林書豪和隊友菲爾德斯面對面站立,林伸出左手,後者伸出右手,兩人擊掌,然後兩人假裝給自己戴上眼鏡,接著,菲爾德斯雙手捧聖經置於身前,呈給林書豪,林書豪則伸出右手做翻書狀,速度很快,最後兩人摘掉眼鏡,放到胸前口袋中,並單手上舉,食指指向天空。
當全美為林書豪的奇蹟驚嘆時,林書豪仍然謹慎地表示自己的前景:「我不是在現在才考慮這件事,如果被裁,我可能會去海外。」隨即又說:「但上帝以一個神祕的方式創造了奇蹟。」
不只林書豪,很多人相信,是神的保佑讓他取得如此耀人的奇蹟。1.91米個頭及亞裔背景,被籃球界認為「瘦小」,力量也受到質疑,而名牌大學畢業書讀得好還能打球?一直不被看好的林,卻有如此爆發力,這讓所有人驚異。《時代》甚至還給林與菲爾德斯的開場儀式取了一個名字,叫「The Christian Nerd High Five(基督徒書獃子的擊掌式)」。
父親的籃球夢
「一直以來,我從未幻想過有一天書豪會在大學或者職業籃壇亮相。」父親林繼明接受媒體採訪說,「我只是單純地愛看他打球。現在我以他為榮,他是我生命中的驚喜。我不止一次對他說,我年輕時的夢,已經成真了。」
1988年8月23日,林書豪出生在美國加州,父親林繼明和母親上世紀70年代從臺灣移民美國,都在普度大學學習計算機工程。他們對運動談不上喜愛,但經常看NBA比賽。林繼明每週三次帶著三個兒子到球場上去,試圖讓他們模仿NBA巨星的打球動作。
「在1.60米高的時候,書豪就和籃球生活在一起。」長到1.80米時,林書豪帶領高中獲得了州籃球冠軍。他曾代表金山灣區帕洛阿圖(Palo Alto)高中籃球隊出賽,得到2006年加州第二區(Division II)最佳球員榮譽。


近期在NBA球壇引起一陣「林瘋狂」熱潮,球員林書豪的母校帕洛阿圖高中走廊上,還張貼著六年前他贏得加州冠軍的英姿。(攝影:李歐╱大紀元)

高中畢業後,林書豪將自己的成績和一張打球視頻集錦送往常春籐聯盟的全部八所大學,以及史丹福大學等夢想中的學府,然而只有四所學校回覆。林書豪回憶,UCLA「不感興趣」,史丹福「假裝感興趣」,而加州大學「再聯繫吧」。最終他「迫不得已」去了哈佛大學,雖然哈佛不為運動優異的學生提供獎學金。
「哈佛小子」籃球之路
「Jeremy Lin?」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後衛羅森說:「幹掉他你就幹掉了哈佛整支球隊。儘管他們在內線外線有一些很不錯的年輕傢伙,但是毫無疑問,Lin是下半場的主宰者。」對於NCAA(美國大學體育聯盟)的球員來說,他們對哈佛大學籃球隊的全部瞭解就是林書豪。
林書豪當了四年的哈佛大學籃球隊長,在長春籐聯盟球賽非常搶眼。他展現出了很好的籃球素質:在內線拚搶時無畏,在外線控球時無私(在哈佛時,他的出手僅佔全隊的19.7%);練就一手精準的投籃(那個賽季在哈佛的投籃命中率達61.3%)。但由於缺少電視轉播,他球打得雖好卻鮮少為職業籃壇知悉。
聰穎過人的林書豪做什麼像什麼。他唸經濟系,學業平均成績(GPA)4.2,還是校刊編輯,同時也為加州一名參議員任政治實習生。他還自製影片,曾經幽默地拍攝「考進哈佛五大招」,引球迷們哈哈大笑。
當時ESPN把他評為全美最全能的12名球員之一。哈佛大學109年的NCAA征戰史上,從未培養出一位籃球明星,NCAA聯賽結束時,林書豪甚至獲得 NCAA兩個最高獎項:約翰.伍登獎和鮑勃.庫西獎的提名;他還是1954年之後第一個打NBA的哈佛畢業生,也是NBA歷史上第一位美籍華人球員。
人生最低谷 瀕臨崩潰
實際上,林書豪風靡全美,並不完全是他創造了NBA奇蹟,更讓人唏噓的是,他曾經有過瀕臨崩潰之時。這些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美國夢」勵志故事。
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林書豪2010年參加NBA選秀落榜,靠著測試才進入強人環伺的NBA。2010年7月21日他以自由球員的身份與金州勇士隊簽兩年約,第一年薪金可能接近50萬美元,其中只有一半有保障,多次被勇士隊下放到「發展聯盟」,2011年12月10日,又被徹底裁掉。12月12日,林書豪簽約休士頓火箭隊,但24日在賽季開始前又被裁掉。
12月27日,紐約尼克斯隊以76萬美元年薪簽下林書豪,但他仍然坐了一個多月的板凳,甚至睡在隊友家的客廳沙發上(後來戲稱為魔力沙發),隨時準備被裁,直到2月5日奇蹟的到來。
遭到這樣的折騰,林書豪過去一年半的心情可想而知。在20日接受ESPN體育頻道訪問時,林書豪承認,在他的新手賽季,因難以找到上場打球的機會,幾乎想放棄他的NBA夢。雖然準備好接受人生的挑戰,但他很快就變得非常挫折。林書豪說,加盟NBA的第一年很辛苦,包括壓力、自己和別人的期許以及成名與驕傲、甚至後來被下放到「發展聯盟」(NBA D-League)。林書豪說他幾乎已失去打球的樂趣,甚至一度瀕臨「寧願沒有簽約加盟NBA」的邊緣。
他回憶說:「去年有許多夜晚我是含淚度過的,我覺得再也受不了了。從外表看,別人會說『啊,你不錯呀』,或『他還在拿NBA的薪水支票』,或這個那個,但對我來說,真正使我傷心的是連證明自己身手的機會都沒有。」
「這也許是我人生中迄今最低潮的時期,在球場上就是缺乏信心,打籃球再也無法給我樂趣。我怨嘆被下放到『發展聯盟』,我希望回到金州勇士隊。我現在的處境很尷尬,我覺得自己很失敗。」林書豪的日記披露。
人生體悟:籃球不是所有
身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林書豪開始反思。他說,藉著神的安慰和指引,才認知到籃球只是「偶像」。他曾經把自己的幸福與自我寄託在籃球的表現上,但他發現必須把自己交給上帝,而非試圖控制一切。
僅僅23歲的林書豪,開始有了深刻的人生體悟:人為何而活?是什麼讓你快樂?你最渴望的是什麼?金錢?電玩?色情品?受人關注?還是美貌?「當我選擇籃球成為我的首要目標時,我很快就失去我對比賽的熱情和人生的樂趣。」
從他這段重新面對籃球及人生的反思,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在面對球場上的壓力及成敗時,為何如此輕鬆。他說:「每當我站在球場上,有兩萬個球迷在那邊尖叫時,我還是得提醒我自己,我試著隔絕所有人。就只是打球。」而「當我知道神與我同在時,我的內心就有平安。」
逆境中淡然 轉敗為勝
瘋狂追看林書豪比賽的球迷,不僅讚歎他的球技,更欣賞他能在逆境中帶領隊友一路追趕,最後轉敗為勝,如對籃網、灰狼、暴龍等,讓球隊走上連勝。
特別是2月18日在對暴龍的比賽中,他最後0.5秒絕殺三分球,令全場為之瘋狂。在終場前的18秒鐘,兩隊87比87戰成平手,球傳到林書豪手上,他回頭看看教練,又舉手要隊友站好防守位置。
這時只剩下不到10秒鐘,全場觀眾都站起來了,林書豪卻不徐不緩的運著球,直到最後兩秒才出手投了個三分球,終場前0.5秒鐘球進網袋,教練表示,世界上沒有人敢像他那樣遲才出手,而他卻表現得那麼自信,就連暴龍隊的球迷也激動地站起來替他歡呼。
勝利中感恩 處之淡定
不過,林書豪仍然謙遜地面對非凡的成就。他在每場比賽結束後,第一句話就是感謝上帝,然後感謝球隊和隊友,至今為止,還不曾居功自傲過。面對麻省劍橋的球館擠爆了的瘋狂球迷們,打著標語、穿著定製的T恤「我愛你傑瑞米.林!」,林書豪搖著頭、歎著氣:「被人們這樣談論,我還有點不習慣。」
父親過生日,林書豪和朋友出現在曼哈頓的義大利餐廳「Valbella」。老闆賈丹佛(David Ghatanfard)表示,「我們不知道是林書豪要來,他真是個很棒的紳士,非常有禮貌也尊重他人。」林書豪家人約莫午夜12時多離開,每個人目送他們,林書豪也與每個客人打招呼,獲得在場所有人的尊重。
「哈佛小子」林書豪的表現,不只在於球技,更在於當他面對洶湧而至的名和利時,卻能夠處之淡然。《紐約郵報》報導,他已經拒絕許多廠商,包括電信業與名錶等超過數百萬美元合約。林書豪說:「現在竄紅這麼快,但哪天摔下來可能更快,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林來瘋在臺灣點燃運動服飾戰火,24日上午1家運動服飾品牌搶先推出,限量開賣250件林書豪主場T恤,由兩名請假排隊的中正高中同學拔得頭籌。(中央社)

「我可能不太適合。」他暫時不想分心在場外的商業活動,「籃球是我的最愛,我因為籃球獲得這些名聲,我應該更專注在球場上。」就像他一再重申如果哪天真的沒辦法打球,「我希望當牧師,到低收入社區當社工,服務人群。」
林書豪一家在浙江老家的善舉
林書豪祖輩還在大陸行善。中新網報導,林書豪的外婆陳意子是平湖新倉鎮人,1998年在平湖中學設立了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陳惟儉沈雪如獎學金」,每年捐資獎勵2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14年來,已捐資2萬8000美元,已有14屆學生280人次受到了獎勵。由於林書豪外婆年事已高,在2008年後「陳惟儉沈雪如獎學金」主要由林書豪父母來負責,目前仍在持續提供。
2011年5月28日,林書豪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到家鄉平湖祭祖,並訪問了平湖中學。學校舉辦了一個簡短的歡迎儀式,並舉行了一場籃球友誼賽。「那時他大學剛剛畢業,在金州勇士效力,給人感覺蠻憨厚的。」校長朱忠良回憶說。
外界都在探討,林書豪爆紅的根源是什麼?顯然不只是高超球技;林書豪來自哪裡?這已成為臺灣、大陸、美國媒體互相爭議的焦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林書豪的NBA傳奇是「美國夢」的故事和大陸及臺灣共有的中華文化淵源背景的結晶。◇

王立軍交美材料探秘

林子旭

【人民報消息】王立軍出逃美國領館的事件轉眼間過去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了,這段日子圍繞該事件的各種報導、推測、評論可謂舖天蓋地、林林總總。以“王立軍”為關鍵詞在谷歌裡進行搜索,相關鏈接居然有四千二百萬個之多,著實讓我吃了一驚。接著我又輸入了關鍵字“薄熙來”以及“林書豪”,其相關鏈接分別為一千三百萬以及兩千一百萬個。對比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民眾尤其是華人對王立軍事件的關注程度。拋開事件表面的紛紛擾擾,出離劇情本身的離奇曲折,事件最核心部份也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王立軍到底向美國領館提交了甚麼材料?
在習近平訪美期間,薄熙來與周永康計劃聯手搞掉習近平的信息被美國媒體披露出來,這個內容夠讓人震驚的吧?但是大家想想,這個秘密會是王立軍提供的材料中最重要,最具爆炸性的內容嗎?肯定不是。恰恰相反,從美國政府透露此信息的那種輕鬆的態度來看,這條在我們看來已經相當驚人的信息好像只是王立軍提供的所有材料中很一般的部份,其有一種美味大餐前店家先贈送我們一碗開胃粥來品嚐一下的感覺。超越於周、薄聯手整習的信息,王立軍提供的材料中必然還有更具衝擊性的秘聞,對此我深信不疑。

王立軍提交的材料會包括甚麼令人乍舌的秘密呢?不妨讓我們放開思路去好好聯想一下。說薄熙來是大毒梟?薄熙來宰殺一個所謂的黑老大,一下子就是好幾十個億,人家不屑於販毒,來錢太慢;說薄熙來私藏核武,那我估計不等王立軍出來揭發,薄熙來早就被中共人間蒸發了;說薄熙來和恐怖組織有聯繫,人家中共就是各國恐怖勢力的後台,薄熙來偶爾代表“偉光正”去和小兄弟們互動一下也沒有甚麼可大驚小怪的。雖然我們無法確切知道王立軍提供材料的具體內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材料無非就包括兩部份:薄熙來為了奪取核心權力曾經作惡以及其計劃行惡的確鑿證據。

我們先圍繞其行惡計劃來談。薄熙來計劃搞掉習近平,為的無非就是自己仕途的通達,但問題在於其仕途受阻是習近平在起關鍵作用嗎?當然不是。前段時間維基解密也談到了,薄熙來被貶重慶溫家寶起了關鍵作用,同時大家也都知道薄熙來唱紅打黑折騰了這麼久,胡錦濤一言未發。薄熙來掌握核心權力的最大阻礙者不是別人,恰恰就是胡溫。難道薄熙來會不明白這些嗎?搞掉習近平只是一個序曲,清剿胡溫才是其最終奪權計劃的重頭戲,如果完成這個計劃需要誰來協助薄熙來的話,王立軍當然是首選。

談到薄熙來曾經犯下的罪行。揭露其貪污腐敗、玩女人拉關係那簡直就是“玷污”薄三兒黑老大的惡名。揭露其在重慶打黑過程中如何刑訊逼供、奪人性命、霸人財產則全無新意,人家薄熙來就是公開黑打,這些消息不用王立軍說,誰都知道。如果說有甚麼驚天的秘密,那就必然是揭露薄熙來在活體摘除並販賣人體器官這一駭人聽聞的罪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此罪行薄熙來當然不會直接操作,王立軍才是其指令的具體執行者。

想來想去,王立軍的材料中最具衝擊效應的一定就是薄熙來為了奪取核心權力活摘器官以及計劃絞殺胡溫的證據。活摘器官讓薄熙來從一個小市長一躍進入政治局,薄熙來也一定夢想過通過絞殺胡溫登頂權力最高峰。在這兩件事情中,王立軍恰恰是掌握實情的最直接參與者。當然有人說王立軍不會揭發薄熙來活摘器官的惡行,因為王立軍也涉案其中。怎麼說呢?即便薄熙來有絞殺胡溫的計劃,但那畢竟是計劃沒有實施。王立軍心裏清楚,自己肯定是活不了了,要想讓薄熙來陪葬除了豁出去把活摘器官的真相揭露出來別無他途。

現在美國政府拿到了王立軍提供的材料,如果這些材料中都是有關中共內鬥的機密,美國政府不公開雖然很讓人遺憾,但那並不涉及到道德、人倫的問題。但是如果這些材料中確有證據顯示中共在活體摘除並販賣人體器官,美國在接收到這樣的信息後,依然左右權衡遲遲不公佈於眾的話,那我不知道在真相大白於天下之時,世人該如何評判美國政府,如何評判奧巴馬。將近一個月過去了,對於王立軍提供資料的內容,美國政府還沒有正式傳遞出任何信息。希望他們能早日把真實信息公佈出來,把知情權還給中國民眾。

撕開大褲衩 看殃視四大才子的命運

【人民報消息】中共中央電視台又叫「CCTV」,還叫「央視」。但在央視主持人的口中,「CCTV」被認為是對人最惡毒的咒罵,因此老百姓說這是個殃視。殃視新樓的設計者承認主樓和輔樓是個色情設計。

我常常在想,500年後,若那時的人讀到歷史,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它的黨政軍大權掌握在一個癩蛤蟆托生的、能夠活來死去、死去活來的「人」手裡,電視台的大樓主樓是個趴著的女人,而輔樓是男人的陽具……等等等等太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人們會相信嗎?他們一定會像現在的人認為的「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只是編造出來的童話故事罷了,其實都是歷史的真實。

最近,CCTV又把殃視主持人的工資拿出來曬,第一位就是江澤民的有夫之婦的姘頭李瑞英,2009年她的月工資28萬,化妝費一萬,津貼18萬,月收入47萬。12個月是552萬人民幣,加上額外獎金和紅包,每天2萬餘元人民幣。雖然當年因爭風吃醋,被宋祖英打出中南海,但待遇不減。李長春為討江的歡心,還讓殃視為她特設一個職位,為的是讓她多得錢。現在她的工資是多少,殃視不敢洩露。

下面想說的是殃視那四位公認的才子:陳虻、羅京、白巖松和崔永元。

2008年12月23日,47歲的陳虻胃癌嚥氣,留下一個11歲的兒子;2009年6月5日48歲的「國臉」羅京癌症復發,極其痛苦的死去,留下一個不到14歲的兒子。

1968年8月20日出生的白巖松和1963年2月20日出生的崔永元都在最被江澤民重視、事業最「輝煌」時得了憂鬱症,每天想到的都是自殺。

殃視,這就是殃視裡發生的故事。

◎ 江發話 陳虻骨灰安置在八寶山

2008年12月23日,聖誕夜的前一天凌晨,被胃癌和隨後的肝癌折磨的死去活來的陳虻,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扔下11歲的孩子走了,這距發現胃癌僅僅九個月。央視的同事們都很驚訝:陳虻身體不錯,從不喝酒,怎麼會得胃癌呢?讓同事們更驚訝的是:陳虻「死後待遇」很高,不但在央視南院設有靈堂,其骨灰還擠進了中共高官墳地──八寶山,並有上千人參加了他的追悼會,這與普通副處級幹部的待遇相差太遠太遠。中共兩任總書記趙紫陽和解放軍前副總參謀長兼海軍政委李作鵬將軍的骨灰都沒獲准進入八寶山,他憑甚麼資格進去的?

殃視高層低調透露:因為他是「天安門自焚(偽)案」的製片人,有特殊貢獻。江澤民親自發話,把陳虻的骨灰安置在八寶山。

2001年1月,江澤民掌握黨政軍大權之時,陳虻擔任新聞評論部副主任,主管《實話實說》、《新聞調查》,2001年10月主管《東方時空》,並兼任該欄目總製片人。

曾是第一個提出在《東方時空》中「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網友問他這句備受觀眾喜歡的話是怎麼想出來的,他說是夢中點化而來。

陳虻說,那是1993年的事,初創的工作繁忙是以半小時十分鐘計算時間。當時沒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東方時空》的主題,只是在回到家睡覺前才有時間靜靜去想。

他說,想著想著後來就睡著了,夢中「腦子裡顯出來了幾句不同的話」,其中一句話就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從夢中醒來,他趕快拿筆記錄下來,當記錄時「我覺得我要的就是這句話。」

遺憾的是,陳虻雖然把「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句話當作《東方時空》的招牌,但內容卻是江澤民要他說的話,這塊招牌反倒成了迷惑觀眾的婊子牌坊,實在令人扼腕。

據知情人透露,陳虻被初戀女歌星拋棄後,喝的酩酊大醉,醒來發誓:「如不出人頭地,誓不為人!」為了出人頭地,他不惜出賣良知。2001年在加州伯克利大學「媒體與社會發展國際研討會」上,當與會者談論中共封存文革歷史真相時,他一面聲稱「新聞在我看來並沒有甚麼真實性」,一面赤裸裸聲稱:「誰給我飯吃,我就給誰賣命」。沒想到他的座右銘決定了他的死亡命運。

◎ 一通電話羅京送了自己的命

2009年6月5日,中共「國臉」、殃視新聞聯播主持人、前新聞編輯部副科長、中共十七大代表羅京因癌症死亡,年僅48歲。

羅京確實稱的上山寨國的「國臉」,1989年6月5日,羅京和李瑞英替代了新聞聯播主持人薛飛和杜憲,到2009年6月5日嚥氣,羅京每天按時出現在殃視新聞聯播節目近20年。羅京死的日子都不是偶然安排的。

私底下,羅京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京劇和流行歌曲唱的都非常好,也很動情,但在殃視新聞聯播時卻面無表情,無論黨幹甚麼壞事,他都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樂此不疲的成了中共宣傳機器的主要傳聲筒。

羅京生前曾在官媒上說:「你手上掌握的畢竟是更有擴散性的武器,更有衝擊力的武器。一個醫生失誤了,可能是某一個人的問題,而一個記者,一個播音員、主持人,我在上面這一句話,帶來的後果連我自己都不敢設想。」也就是說,他很清楚他所在位置說出話的份量。

2008年奧運會前夕,羅京被確診患有淋巴癌,但為了當奧運會的火炬手,他居然不惜推遲入院保命的時機,直等到奧運後,在2008年8月31日才進行第一次化療,化療後他又再次回到主播台。

淋巴癌開始擴展,羅京不得不於2009年2月7日轉入307醫院,並用他哥哥提供的骨髓做了移植手術。據羅京的主治醫師、307醫院腫瘤科的陳虎說,「手術是很成功的,到3月中旬,所有的淋巴腫瘤都消失了。那會兒他幾乎就是個健康人了。」

據陳虎透露,看到自己一步步恢復健康,羅京高興的像個孩子,「他直接給台領導打電話匯報病情,讓他們給自己排班,說他估計6月份就能回去上班了。」

郎永淳回憶說,「我們去看望他時,他說得最多的話是:『我會早一天、早一點兒回到我的工作崗位上。』」

給羅京生的機會不是讓他再幫助中共放毒、欺騙百姓的。於是,這一通死亡電話,和他回到主播台的急切願望,徹底要了他的命。這不是上天不慈悲,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4月下旬,情況忽然變得危急,陳虎感歎道,「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全身的淋巴又開始第二次病變,大小腫瘤就像冒泡泡一樣,從身體的各個地方長出來,而且發展得非常快」。

取命的來了!

用嘴造孽的羅京在患病期間,口腔潰瘍都比別人重,舌頭潰爛,疼痛難忍,不能說話,吃飯喝水說話都疼得很厲害。

醫院移植科護士邢桂芝還清晰地記得羅京強忍疼痛堅持服藥的情景:「喝一口水,疼的表情都是把眉毛糾結在一起,我們就給他配了麻藥,漱完口之後再吃藥、吃飯。每頓藥他都沒有落下,其他的病人都沒辦法這樣堅持。」

是甚麼力量支撐羅京做到這一點?是生的慾望。可是羅京活下去是為了助惡為虐,那怎麼能再延長他的生命呢?

幾天後,5月29日,羅京過了最後的生日,6月4日下午1點半的時候,最後的時刻到了,病房打來電話,說羅京不行了。

◎ 還在苦苦掙扎的白巖松

白巖松是蒙古族人,1985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9年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報》工作,1993年走穴央視,參與創辦《東方時空》,擔任《東方之子》的主持人,後調入殃視。

《中國青年報》2007年8月31日刊登了白巖松寫的一篇短文《成為優秀主持人首先要有人品》。文章說:很多年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向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面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的回答:先成為優秀而大寫的人,然後成為一名優秀而大寫的音樂人,再然後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白巖松在採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聽到一個關於季教授的真實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學,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的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的看守著。學子謝過老人,兩人分別。幾日後北大舉行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的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白巖松表示: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卻強烈的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於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薩爾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義。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個聲音在回答: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後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再然後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然而,在一個癩蛤蟆掌權的國家,任何媒體人想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後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再然後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是絕對不可能的。

擔任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直播,令32歲的白巖松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隨後他在感受光環時,卻發現不是自己想怎麼播就怎麼播,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黨的宣傳是有自己的一套話語系統的,他必須照著去做。於是現實和理想發生了衝突,因為承受不了那種自殘以及殘他的節目製作,他失眠了,身體越來越糟糕,並在公眾視野消失一年之久,這一年,他的體重從80公斤降至55公斤。到了2004年,36歲的白巖松每天想到的都是死亡,身體甚至糟到只能與妻子用筆來溝通。2005年白巖松在一次直播中情緒失控嚎啕大哭,「往往是在自己被別人認為是達到了一個峰頂的時候,是我最沮喪的時候。」

為甚麼?這就是自己完全不能主宰自己,嘴裡說出的都是黨讓你說的話,你不過是個質量很好的傳聲筒而已,這對於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人來說實在是太痛苦了。

幾經掙扎,白巖松又出來了,出現在殃視的《新聞1+1》,主持人是董倩,新聞觀察員是白巖松。他可以不像羅京那樣必須一字不差的念出黨準備好的稿件,可以有自己發揮的空間。

白巖松復出又一次受到歡迎,於是讓他兼做「政府新聞發言人」培訓工作,這個工作可就害人了,是教授地方官員如何搶先發言,因為「任何聲音當第一時間佔據了人的腦海,不管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你後面想再用新的正確的聲音去覆蓋它是非常難的事情,你已經變得非常被動了。」

白巖松又成了大褲衩裡的新寵,再發展下去,就可以外派地方政府去當黨官了。但是畢竟在他的心底裡有一個理想,那就是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後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再然後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甚麼是優秀的人?就是一個有良知道義的人。

於是,《新聞1+1》與黨的要求發生了衝突,2011年7月23日,黨生日的那天,溫州發生特大動車事故,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的發言引發眾怒。在王勇平發言的第二天,7月24日,央視名嘴白巖松在主持的《新聞1+1》節目中說:「我幫他統計了一下,他向所有的記者和在場的人員提出這種反問,你們相信嗎?一共提出了不少於三次。他的回答是我相信。是,我相信他必須得說「我相信」。但是你要問我呢?我的答案是,一個多月之前我願意相信,但是現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簡單地信了,對鐵路糾錯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白巖松的評論激怒了江家幫。於是李長春命令央視停播這期節目。

接著,白巖松又觸動了江薄的雙重敏感神經,2011年8月9日晚9點半他主持談論PX項目,人剛上線,還沒露面就遭斬立決。視頻顯示,當時殃視已經播出了節目預告,在大段廣告過後卻臨時換上《焦點訪談》,而且還是重播。 白巖松在微博對此表示無奈,博文說:今晚的《新聞1+1》臨時取消,是因為就在上節目前兩秒接到電話指示,拿下,沒有原因(其實以往新聞調查也有過,只是這麼突然的實在少見,今天我已經上線了)!

「我還沒說話呢,你怎麼知道我說的話就不符合要求?!」白巖松並不知道,他可以談PX項目高危缺德,談不明臭氣洩漏有人中毒,但絕對不能談這是在「大連」發生的人禍,因為薄熙來想要進十八大,輿論上不能有任何一個膿包!

白巖松還在殃視裡掙扎著,崔永元已經準備全身而退。

◎ 即將辭職殃視的崔永元

和白巖松一年左右的憂鬱症期相比,崔永元的重度憂鬱症時間要長出好幾倍,自殺傾向更嚴重的多,2003年病情最嚴重時,醫院要派人24小時看守他,防止他自殺。

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是因為他主持的收視率極高的節目《實話實說》,從1999年7月鎮壓法輪功時開始變味兒,但每次都是固定的話題,用與參與者交流、敘述、討論或辯論的方式編造謊言以達到讓觀眾仇恨法輪功的目地。終於在2002年道德底限承受不住良心的壓力,崔永元突然精神崩潰,進了醫院。按照中共的醫學術語是,崔永元得了重度抑鬱症。《實話實說》臨時上陣的是阿憶。

幾年後,走出抑鬱症陰影的崔永元在接受央視《人物》欄目專訪時,自曝幾年前得「重度抑鬱症」時,每天都在想著自殺:「一個人一開始總覺得能改變甚麼,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也能改變這個行業,不能改變行業,也能改變這個部門,不能改變這個部門,總能改變身邊的幾個人,總是能改變的。可是,後來發現自己甚麼都改變不了,連我女兒我都改變不了,我開始絕望而沮喪。」當時由於自殺傾向很嚴重,崔永元還被醫院24小時監管了起來。

受訪時,小崔坦言自己當時想自殺是因為精神困惑,他說,「很多人理解不了。比如屈原、陳天華,他們為甚麼要自殺,世俗更加理解不了。」他提到投江自盡的屈原,屈原那時候待遇很高,有宮殿也有酒喝,幹嗎要死呢?「我想,他是因為精神困惑而自殺」。

《實話實說》本來想打造成類似國外「脫口秀」(Talk Show)那樣的電視談話節目,這種節目形式如果能有一個好的主持人,能夠主導場面,一般會有較高的收視率。殃視發現崔永元是個「脫口秀」主持人的好材料,於是殃視新聞評論部經過反覆實驗、多方諮詢、不斷改進,終於在1996年3月16日播出了首期節目,他的機智幽默的主持語言給人印象深刻,反響極好,於是在4月28日正式定期開播《實話實說》。

讓崔永元樂此不疲的好景不長,自從1999年7月開始,江澤民要求《實話實說》必須按照其規定的搞臭法輪功的目地製作節目。人們工作一天挺累的,想看點有趣味性的節目,但《實話實說》除了散佈謠言就是散佈仇恨,於是收視率不斷下降。也寸了,江當政13年,《實話實說》撐到第13個年頭,終於在2009年9月26日晚間播出最後一集後落幕。

2002年崔永元住進醫院,2003年7月「憂鬱症」有所緩解,殃視領導不敢再讓他主持《實話實說》,就根據崔永元的特長,建了一個新節目《小崔說事》。

《小崔說事》是中央電視台2003年7月5日推出的一檔由崔永元主持的週末晚間訪談節目。 訪談嘉賓各界人士都有,從政府官員到相聲演員郭德綱、中學歷史老師袁騰飛,還有外國友人。現場觀眾充分互動,參與提問和討論,氣氛很活躍,所以很受歡迎。

2004年4月3日,崔永元積數年心血創製的新欄目《電影傳奇》開播,內容涉及150部老電影。崔永元在節目中既是主持人,又是主要演員,既講故事又演故事。

那幾年,崔永元把精力都放在《電影傳奇》《我的抗戰》這上面,身體和精神有了很大的改善。

2012年3月1日,新華網「新華視頻」有個消息,說《49歲崔永元將辭職央視,成立口述博物館》。

崔永元,朝鮮族,父親是個軍人,崔永元四歲時,舉家進京,在北京豐台上小學至高中,1981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1985年畢業後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任記者,客串央視策劃《東方時空》等節目,1996年任央視《實話實說》主持人,至2002年。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2012年2月27日透露,會很快向中央電視台提出申請,調回中國傳媒大學,後半輩子研究口述歷史。醉心於口述歷史的他27日表示,希望「後半輩子就幹這個事了」。當天在傳媒大學校內,舉行了崔永元與該校合作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及口述歷史博物館」的簽約儀式,由殃視主持人敬一丹「義務主持」。

崔永元說,口述歷史的體量非常大,有時候對一個人的採訪就要進行幾十天。如此進行十年,所需的資金自然是不小的數目。他介紹說,自己團隊所做的口述歷史全部是自籌資金完成的,一些企業家朋友「十年裡幫助了我們兩個億」。籌措來的資金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崔永元公益基金來運作。這個基金是獨立的,要接受審計。

崔永元表示,開始是比較功利的想做記錄片。在採訪的時候發現了口述歷史的重要性,於是很快轉向,可以說十年來一直默默的在做。當天與會的企業家代表則表示,當初決定捐助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只要求保證學術的獨立性。「人們會像記住《史記》、記住司馬遷一樣,記住今天的小崔,和我們這些同情『崔司馬遷』的人。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這位捐款的企業家把崔永元比作現代的「司馬遷」,認為他在做著《史記》這樣偉大的記述真實歷史的事,讓有些人受不了了。有人跳起來在新華網上抨擊道:崔永元是司馬遷?!

崔永元是不是當代司馬遷並不重要,他在真實中快樂的生活、工作最重要。

殃視這四位才子,兩位已經走了,兩位還在書寫著自己的歷史。我們的歷史呢,只能由我們自己來書寫。

目地不同,過程不同,結局一定不同。△

(人民報首發)

法廣採訪曹長青談韓寒作品真假

(法國廣播電台記者小青報導)韓寒被很多人認為是一位直言不諱,筆鋒犀利,調侃當局,嘲諷世俗的年輕作家,得到不少人的追捧。最近圍繞韓寒是否作假的問題在中國分成挺韓派和倒韓派。旅美學者曹長青也發表了多篇文章,質疑韓寒作品非其本人所寫。此前曹長青也曾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認為與中共對抗的異議作家高行健的作品給予不少批評。對於批評中國政府的人我們是否應該質疑他的作品,真實性重要還是意識形態重要。在今天的專題節目時間,我們請曹長青先生談談他的觀點。

記者:最近國內圍繞對作家韓寒的爭議,有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對一個年輕又敢於直言的作家如此苛刻,因為當今的中國,這類作家不多。而且對韓寒的打擊將會讓其他那些趨炎附勢的作家頗為得意,你怎麼認為呢?

曹長青:這是兩個層次的問題。首先,韓寒涉及的是造假,他的得獎作文和小說,還有博客等等,如果都是別人代寫的,那這就是一個欺詐的問題。在如何看待真假這個問題時,韓寒的其他觀點,以及批評了韓寒是否會讓中國那些趨炎附勢的作家得意等等,都不應該放在考慮之內。人們要考慮的主要是韓寒是人造的,還是真的「文學天才」。如果他整個人都是靠謊言堆起來的,也就是他當年的獲獎作文和小說什麼的都是他父親代筆的,這就明顯是欺騙大眾,是一種商業欺詐。因為他的書也是商品。這跟那種有毒的假奶粉在性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傷害身體,一個毒化靈魂。

我在看待這類問題時,始終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真實的價值高於任何意識形態,不管什麼政治立場,都要讓位給真實、真相。共產主義的核心就是謊言,只有真實才能戰勝謊言。

第二個層次,韓寒被質疑造假,韓寒要倒掉了,中國的那些官方作家不見得「頗為得意」,因為韓寒去年曾發表了論革命民主自由的所謂「韓三篇」,在這些博客文章中,韓寒清晰明確的說,「中國人的素質低不適合民主」,還說什麼中國「和平革命的條件也不成熟」,甚至還說共產黨有八千萬黨員,三億親屬,已經「龐大到了」「它就是人民本身,而人民就是體制本身」。

韓寒的這種素質論,黨就是國家,黨就是人民的說法,完全和共產黨的專制宣傳一樣。中國人素質低不能民主,那不就等於直說,要共產黨一黨專制下去嗎?所以中共主要喉舌《環球時報》馬上發文章支持「韓三篇」,讚美韓寒。整個中宣部的力量可能都沒有韓寒起的作用大,因為韓寒是名人,又原來以嘲諷時政著稱,博客有五億的點擊量,所以韓寒的中國人素質低不能民主的論調,就更能起到對青年人洗腦的作用。

所以看到今天韓寒被質疑造假,韓寒的文學天才、青年領袖的地位和形象岌岌可危,甚至要垮掉,那些中宣部呵、《環球時報》呵,還有那些對當局趨炎附勢的作家等等,不會「頗為得意」,反而可能會相當沮喪、不高興。這從官方媒體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來。現在質疑批評韓寒的有點份量的文章,在官方媒體上幾乎都發不出來。倒是歌頌讚美偏袒韓寒的文章,在官方媒體上還是主體,說明中國官方在保韓寒。
其實只是從官方保韓寒這一條,就可以明白韓寒是怎麼回事。但是已經被證明多次的一個結局是,共產黨是挺誰誰倒,這次韓寒可能也不會例外。

記者:當年你對高行健也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高行健是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文作家,也是遭中國當局封殺的作家,對他的批評也會被認為是幫了中國政府的忙。你怎麼看?

曹長青: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我曾寫過十多篇系列批評高行健作品的文學評論。認為高行健的作品不僅非常次劣,甚至他屬於「偽作家」,因為他的兩本主要小說《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文字粗劣,毫無文學價值,思想性也極差。但當時中國政府也在批高行健,但中國當局的批判,是從政治角度,主要因為高行健得諾貝爾獎,被看成是西方對中國的陰謀。其實高行健和韓寒的性質有相像性,都有一個真偽的問題。涉及到真假的問題時,高行健和韓寒的政治立場是不是反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是不是具有文學和思想價值,是不是偽作家;韓寒是不是人造的,是不是欺詐。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我當年批評高行健的作品偽劣,不是幫了中國政府的忙。而是共產黨以意識形態高於一切的思維和做法,禁止高行健的作品進入中國,結果卻是幫了高行健的忙。如果高行健的那些小說可以自由地在中國出版發行,他的作品之糟就會被更多的中國讀者和評論家去評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政府「救」了高行健。

記者:如果高行健的作品這麼差,為什麼諾獎委員會頒獎給高行健,這是什麼原因呢?

曹長青:我覺得至少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諾獎百年,沒有中國作家獲獎,對諾獎評委會是個壓力。中國人口世界第一,中國人歷來很看重文學,也有悠久的文學史,在諾獎百年之際,評委會想找個中文作家,有這層考慮。
第二個原因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只有一個人懂中文,就是漢學家馬悅然。但他是個古漢語學者,主要研究中國古籍《左傳》《公羊傳》什麼的,曾把這些書中的「其」字列表進行語意分析。大家都知道,古文研究和文學評論(包括鑒賞)是兩個專業,是兩回事。我曾採訪過馬悅然一個半小時,發現他對中國文學、世界文學的瞭解和把握都非常有限,文學知識貧乏,同時他又很自負。所以當高行健等海外中國作家到他那裡遊說、講解吹噓自己的作品多麼偉大時,這位古文專家就被「一葉障目」了。其他評委都不懂中文,當然就主要得靠馬悅然介紹和評價。各種偶然因素,碰出這樣一個結局。

記者:有人說昆德拉的作品比高行健的深刻多了,但是昆德拉沒獲獎,這說明什麼呢?

曹長青:當然了,在反對共產主義上,昆德拉的作品有原創性,其思想深刻程度遠遠超過高行健,更不要說藝術性了。高行健的作品在思想性上毫無原創,連copy都達不到,更不要說藝術品質之劣。在昆德拉仍健在時,諾貝爾文學獎給了高行健,而沒給昆德拉,這不僅毫無公平可言,簡直是對文學的褻瀆,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記者:中國鮮有真實可信,或者說有價值有水平的文學批評,你認為這同中國文化有關還是同中國是一個共產黨國家有關,意識形態劃分常常阻礙對作品真正的評價?

曹長青:我覺得這首先跟中國仍是共產黨國家有關,因為中國仍是文化專制。這是根本的原因。因為只要文化專制,就是一言堂的,一種聲音和標準的,從根本上必須服從當局的意識形態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批評。因為文學批評就包括對思想價值的評斷,對真實價值的肯定,對文化專制的批判,對中共所代表的那種虛假和媚俗,也就是昆德拉所說的那種Kitsch的否定。

另一個層面這也跟中國文化有關,因為中國無論是幾千年文化,傳統文化價值取向上,缺乏對個人、個性的推崇,缺乏對人的尊嚴和人的生命的重視,基本是強調群體主義的,是扼殺和摧殘個體的。這就極大地局限了高揚人性、高揚人道主義的優秀作品的產生。鮮見優秀作品,怎麼出優秀的評論家呢?
中國作品難以打向世界主要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太少,探討人性的作品太少;主要都是些描述人際關係的東西,而且描寫人心陰暗面的東西太多。用中文寫作的,好不容易有個高行健獲獎了,結果無論他的作品的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一塌糊塗。簡直是跟中國人開了一個大玩笑,是非常令人悲哀的一件事。

記者:你曾經說,對事不對人,但是在中國,或者說在中國人這個圈子裡,這似乎行不通,是不是?

曹長青:不管是不是能夠行得通,都應該提倡這種價值,堅持這種理念。那就是不因人廢言,不跟人而跟理念,跟「對錯是非」的價值。中國人總是強調面子,而不是道理;強調人情世故,而不是大是大非,如果知識人都是這樣一種取向,整個社會的文化氣氛就會渾渾噩噩。
這次在質疑「人造韓寒」這個事件上,再次顯露出來,很多知名的所謂公共知識份子,還有像《南方週末》等這種比較開放的媒體,仍然是從意識形態立場出發,即使面對那麼多對韓寒造假的揭露、分析文章,還是力挺韓寒。他們不看真假,只看立場,這是非常可怕的一種傾向,就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但只要不擇手段,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跟自己的錯誤一起同歸於盡。